特朗普讓美國大蕭條?🚨 美股神話不再..投資者逃生🫣? [中文ENG] #美股 #美國經濟 #特朗普 #美股投資 #投資 #經濟 [中文ENG]
Loading YouTube video...
Video ID:_wmPFjre11I
Use the "Analytical Tools" panel on the right to create personalized analytical resources from this video content.
Transcript
這是一個很奇怪的圖
過去二十多年
歐洲股市和美國股市幾乎同步
如膠似漆
但到了08年左右
美國突然之間大幅領先
將歐洲遠遠拋離
之後的十數年
美國的股票指數升了575%
是歐洲股市的四倍
不過踏入2025年
劇本有點不同了
一些經濟學家甚至警告
我們可能見證著美國神話的終結
這個劇變是不是單純因為
特朗普高調推行America First的政策呢?
還是美國金融市場的霸主地位
早就出現了一個深層次的結構性轉變?
今天我們一起看看
為什麼投資者一直都相信
美國市場會好過全球任何一個國家
但現在這種信任
正面對數十年來最大的考驗
最近市場的波動真是極大
同時也在考驗你的承受能力
每一個投資者的風險胃口都不同
其中一個很簡單的指標
就是看你晚上睡得好不好
如果你每晚看特朗普上新聞
又公佈這樣又公佈那樣
追都追不到
再看股市升升跌跌的話
第二天你的黑眼圈就大到這樣
如果真的這樣
即是代表你要重新審視你的投資組合
究竟適不適合你呢?
最容易管理你的壓力方法
就是分散投資
我自己就親身試用新加坡的投資平台Syfe
其中一個我認為可以幫我平衡風險的工具
就是投資於這個定息寶
這個是好像定期的存款方式
再通過Syfe去投資一些
在香港銀行的港元或者美元的定期存款
Syfe最好的地方
就是他們利用自己作為機構投資者的身份
幫我們這些散戶拿更好的定期存款利率
即是利息回報更高
操作很容易
就算豬豬都會明白
只要在應用程式上
一眼就看到利率比較
譬如這裡
美元投資存款
就有高達4.4%
設置很方便
按數個按鈕就完成
這些其實就是類似投資銀行裡面
私人銀行這樣
拿到較高利率的服務
平時這些服務的入場門檻
可能說的是千萬身家以上
但現在就算一個普通的投資者
都可以通過Syfe去接觸這些投資產品
他們的平台
也有以美元為主的靈活寶
即是現金或者現金等值的貨幣基金
都有很不錯的回報
說的是高達4.3%
無論是定息寶還是靈活寶
都沒有最低的投資金額
又可以自動幫你做複式再投資
適合想要穩定收入
但又不想經常看市
而且風險胃口較小的投資者
當你按進去這個新增投資組合裡面
還可以找到Syfe所有的投資產品
譬如一些較高回報的工具
好像股票和債券等等
將雞蛋分別放在不同的籃子裡面
或者投資在不同的區域
這樣就可以令你每晚安心睡覺
Syfe還提供了獨家優惠給RainIsHere的觀眾
詳情可以留意影片的後半部分
2008年
美國第四大的投資銀行雷曼突然破產
雷曼破產後
全球的經濟好像骨牌一樣
一層層的倒下
演變成歷史上最大型的金融災難之一
失業率飆升
全球經濟陷入衰退
香港股市出現34年以來最大的跌幅
失去了近一半的市值
上海股市也蒸發了20兆人民幣
相等於沒有了38間中石油公司
就算是英國、日本、南韓市場
全部都重創
而隨後數年
當多數的國家都還在掙扎復甦的時候
有一個市場是完全相反
它是美國
美國它不是反彈
是直接起飛
金融海嘯後
美股的市值發展到全球總市值的七成
是的,你沒聽錯
是足足七成
而數字還在每年上升
一起看看這個圖
這十多年來
美國公司越來越賺得多錢的同時
相反其他市場的公司
收入就走反方向
不僅美國自己賺大錢
連投資在美國的全球投資者
相比他們投資在其他國家
在美國賺得盆滿缽滿
資金是會用腳投票
短短十多年
美國變成吸金力最強的市場
那近期所說的美股神話不再
又代表什麼呢?
我整理了數個原因
也令我開始認真思考一個重要問題
就是作為投資者
我們可以信美國市場多久呢?
美國公司成為世界第一
不僅是靠創新
是由上而下
幫自己的企業打開全世界的大門
而且是其他國家沒有的生態鏈
你看看這張圖
上面清楚看到
在08年金融海嘯之後
美國的赤字急升2.1萬億
而去到疫情的時候
更加誇張去到4.5萬億的歷史新高
嘩!數萬億的美元
就這樣投入經濟裡面
即是代表什麼呢?
如果經濟是一個巨型的主題公園
在正常情況下
遊客是用自己賺回來的錢
即是他自己的人工
去買票
玩機動遊戲
吃熱狗
買爆谷
而公園裡面的老闆
即是公司
要賺錢
就要靠遊客消費
但突然之間外面下大雨打大風
人們不再出街
就好像08年的金融風暴
或者是疫情封城一樣
這個時候
政府就出手了
這個是Uncle Sam
他不是買票自己入場玩
而是直接派免費的票
代幣
叫人快點去玩吧
不用錢的
去消費吧
人們雖然沒有加薪
但突然之間多了一大筆
可以用來花的錢
於是這個公園又開了
機動遊戲又開動了
整個場又熱鬧了
但有一件事值得留意
但是一些公司雖然賺錢賺很多
但是因為這些消費力不是來自遊客本身努力賺回來的錢
而是靠Uncle Sam派出來的免費飛
所以就算公司賺多了也不覺得有需要,要幫一些員工加回人工喔
所以整場戲的最大得益者就是遊樂場也就是一些公司啦
政府出手實際上是把納稅人的錢提早轉給公司
讓他們生意好了
然後投資人看到一些公司賺錢
自然會用更高價格去買入它的股票
股價再升
所以簡單來說
Uncle Sam在大手花錢之下
其實是一個隱藏的經濟引擎
靜悄悄的推動這個市場上升
令到公司賺更多
老闆更有錢
雖然大部分的打工的人
荷包其實沒什麼變
嗯?就是這樣嗎?
美國市場是否就是純粹因為Uncle Sam所以賺到這麼多呢?
不
當危機席捲全球
人們害怕到不知道該怎麼辦
美國公司就是此刻
推出足足可以改變世界
同時全球都需要的創新產品
美國科技冠絕全球
不單止是有錢
有市場這麼簡單
要真正理解
由數十年前開始講
冷戰期間
美國和蘇聯
爭太空
爭科技
爭霸權
當時美國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去支持這一場競賽
其中一個重點區域
就是這裡
加州矽谷
政府不是單純用錢補貼
而是透過和學術
以及多個科學研究機構合作
和軍工合約
一起三個方面
大力這樣推進
它們的科技實力
而一些資源則集中在
史丹佛大學的附近
結果形成了個地區
吸引了大批工程師
科學家
和想要創業的人
過來找機會
史丹佛還有一個傳統
就是鼓勵它的學生去創業
而不是考完試
就去找一份穩定工作
科技創新
對美國來說
不單止是研究
更重要的是實戰
去到1970年代
第一批的矽谷公司
開始崛起
Intel
HP
和 Apple
它們成功了之後
跟著來
就是一個科技的無限循環
一間初創企業成功了之後
一些早期員工
就會拆夥
再加上另一間
成功之後
又再拆夥
像Elon Musk
他是PayPal其中一個創辦人
在PayPal賣給Ebay後
他就用這些資金
再創辦SpaceX
和Tesla
全都成為世界頂級的公司
創業經驗越多
整個圈子就更懂得
如何找到創投
風險投資者
懂得把生意做大
風險資金又充足
失敗了不等於所有東西都完結
失敗了再來
整個矽谷
就是這樣一代一代
這樣複製它們的創新
但是另一邊
歐洲又如何呢?
歐洲同樣有技術
有創新
但是很多有潛力的公司
一到規模擴張的階段
就出現困難啦
因為不夠創業投資的風險資本
市場不夠大
也就少了一種
容錯的文化
很多優質的初創企業
因為市場和資金的原因
最後都會賣給美國
譬如英國的半導體初創
Icera
就被NVIDIA收購
而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
也賣給了Google
歐洲有技術
卻無法建立產業生態鏈
相反
美國將創新
一站式這樣
孕育出來
這些創新
不單止影響產業
還改變了
整個金融市場的結構
結果是
美國股市
和其他發達國家之間
它們的距離
越拉越遠
這一個
是美國和其他市場
對比的回報
相差足足74%
當中超過五成
都是來自科技業
這麼大的差距是因為
裡面的科技股的比重
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多
而這些科技公司
亦都賺得比其他市場更多
推高股價
如果你是投資者
你會問
我該把錢擺在哪裡?
要創新走得最快
制度最幫助你放大成果
又要有強大的資本
不少人的答案就是
美國
這也是直接奠定了
美國例外的神話
美股總市值有多大?
是中國加日本加印度
加其他大中小的亞洲市場
還有整個歐洲
還未完結
還有加拿大和中東非洲國家的總和
那為什麼美國金融市場是如此之大?
甚至可以吸引海外的公司
遠赴美國上市?
一個我認為最重要的武器
還有這個
你們有沒有想過
為什麼有些公司
會有不同類型的股票?
像Google的母公司
Alphabet這樣
就有
A股股票
C股股票
但你有沒有發現
在市場上
根本找不到
B股股票
讓你去買呢?
很奇怪是吧?
如果你買Alphabet的
A股股票
每股就有一票的投票權
聽起來好像很公平是不是?
但實際上
就像你在一個
非常嘈雜的房間裡講話
根本沒人聽到
但如果你買了
C股的股票呢?
對不起
你連開口說話的資格都沒有
沒有投票權
不需要發聲
即使是這些大戶
Blackrock
Vanguard這樣
就算持有
15%的A股股票
真的要做決定的時候
他們的聲音
僅佔值6%
是的
所以你以為自己是股東
就能參與公司的決策
但現實就是
你其實是站在窗外
看著房間裡面
這就是所謂的
雙重股權架構
公司用這個方法集資之餘
又可以不用交出他的控制權
美國早就在1920年代
就開始用這樣的架構
它能讓創辦人
集中想長遠發展
而不是總是
因為短期的投資人
或者市場的反應
而做出讓步
但老實說
這就是美國
科技巨企成功的關鍵之一
等等
為什麼你買不到
Alphabet的B股股票呢
誰持有它們呀
秘密就是
B股的股票真的存在
但從來不是留給你
我
或者一些一般的投資人去買的
大部分是由Google的創辦人
Larry Page
Sergey Brin
加上少量高層內部人員的持有
這個B股的股票
每股有10票的投票權
A股是得1票
至於C股
是1票都沒有
所以即使Google創辦人
他們不是持股最多的股東
他們最終都能控制
整個公司的方向
兩個人一起
就已經持有整間公司
90%的B股股票
也是因為這樣
在董事會裡
你永遠聽不到你的聲音
只聽到他們的聲音
而他們也可以按照自己想像這樣
發展整間公司
而不是每三個月一次又一次
和華爾街去交代
他們想要做什麼
這就是Google背後隱藏的權力設計
這個亦都可以解釋
為什麼美國的科技公司
可以想十數年後的公司計劃
而不是只想想下一季
如何和股東交代
對照英國、香港、日本
和中國等等的市場
它們的起步就晚很多
分別都是2018年之後
才加入這一個制度
美國成為主要科技股IPO的目的地
它們的IPO數字
遠高出歐洲4倍多
單在上一年
美國的集資上市的市值
就差不多是歐洲加上中國的總和
當然這個美國神話的原因
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因素
譬如它的特別高的生產力
稅項、勞工法例等
我就做了另外一個影片
你們可以看看
這世界實在太大、太多資料
所以今日
我們都是集中在
我比較熟的金融市場的資料去看
怎樣都好
如果你有其他的看法
歡迎在留言區那裡
繼續分享給我們一起看
在這裡 我想大家幫一個忙
就是訂閱我們的頻道
我們的觀眾裡
大約有46%的人已經訂閱了
我希望這個數可以達到50%
你的一個訂閱
絕對是可以幫助我們頻道走得更遠
謝謝
4月29日
是特朗普上任100日
他非常的自豪
不過現實的情況
似乎很有落差
當時美國公佈的關稅
引發起市場大規模地拋售
短短數天
美股大盤蒸發5兆美元
創下史上最大的兩天跌幅
Nasdaq也進入這個技術性的熊市
比起歷史高位跌了足足20%
雖然現在股市已經反彈不少
但是特朗普一天還在
一些投資人仍會擔心這個美股神話
還可不可以持續?
美國作為最重要的投資避風港
如果美國不如以往
我們能怎樣呢?
一大堆的問題
讓我做更多的研究
一起看看這個表
這裡是歷屆美國總統
上任首100天美股的表現
特朗普是歷史上
表現最差的總統之一
背後原因不難理解
他上任後推出了一連串
具爭議性的關稅政策
無論對中國、歐洲、加拿大
甚至日韓台
幾乎無一倖免
有時看著他朝令夕改地宣佈關稅
真的很像旺角女人街買東西議價
但同一時間
特朗普也不斷這樣
向聯儲局施壓
要求減息
這個朝令夕改的政策
帶來極多的不確定性
市場面臨不安的前景之下
美元、美債雙雙下跌
美元曾經跌至三年低位
而同時日本一個星期裡面
就拋售了200億美元的美債
是的,足足200億
更加震撼的就是
日本的副首相竟然這樣說
他說日本手持的美債
可能會成為應對美國關稅的談判籌碼
這句話的背後
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經濟操作
還透露了一個重要的訊息
就是一些最親美的盟友
也開始為自己的利益計算
而不是單靠信任去持有美元資產
而當聽到這些聲音出現
你就開始問一個
以前都沒人問的問題
就是美國市場還能不可靠呢?
如果依特朗普這麼說
他的政策是為美國好喔
但是他推出的新措施
每一步都可能重新塑造
全球對美國市場的信心
那麼特朗普是否就變成美股剋星?
儘管特朗普講要削減開支
但其實他花錢的速度跟數年前一樣
例如一上任
就馬上通過這個5000億的人工智能法案
而同時他也在向聯儲局施壓減息
不過他的關稅政策
有機會加重通脹
令到聯儲遲遲未能減息
而公平一點去看
聯儲收緊資金流動性
即是做QT量化緊縮
其實早就在特朗普上任之前就開始
所以特朗普確實面對
美國財政和貨幣政策收緊的大環境
而不是他自己一個人可以控制的
如果想學更多可以看這個影片
所以大量這樣的印鈔加特低息
加上舉債和政府支出
令到過去15年以來
推高了股市和樓市
研究亦都指出
美國如果沒有增加債務
它的經濟成長也沒那麼多
所以我想說特朗普沒有能力再花錢去拯救經濟
除非美國進入衰退
而最新的資料
我也看不到美國會立刻進入衰退狀態
而特朗普也不停這樣說
要減少大學和科研機構的資助
連對NASA和一些藥物研究的機構
都要減少開支
同時特朗普卻也都繼續
花錢於人工智能和半導體
所以在特朗普的政策來說
譬如減少這些科研的資助
和關稅也會間接影響整個科研產業
但影響是否真的很嚴重呢?
我暫時還沒看到
所以我們還是要密切留意關稅之後的發展是會如何
至於美股雙重股權架構
其實我就看不到特朗普有任何的政策在影響這個制度
至於低稅率
在2017年特朗普已經減去一次的企業稅
而他今年上任後也大聲說要再來一次
目標是下降至17%
全球的平均公司稅
是23.5%
其實它會讓美國的企業稅更低
是有利於美股並吸引更多的公司
來到美國設立它的總部
同時如果你查看全球其他的主要國家
很多都是還在加這個企業稅
當然還有很多很多其他的特朗普的政策
其實是在影響整個美國
而且每天都有大新聞
我們今天只集中在金融市場上
特朗普的影響力
我就覺得他的影響力對美股來說
除了關稅部分外
其他都是影響有限的
好了回來我們今天要問的根本問題
美股還值不值得投資
投資人該如何準備呢
先看看歷史
從1946年以來美股出現過14次的熊市
平均每次跌32%
但跌後平均只是需要23個月才收復失地
我們可以看到熊市持續的時間比起牛市短很多
簡單點說跟美國市場對賭的話
歷史告訴我們
長線大部分會輸
美國公司在過去十數年以來受惠於利潤率上升
估值升
大量的財政刺激
企業稅低
加上這全球化的紅利
讓它們一發不可收拾
但是以投資人的角度來看
我們是在看未來增長的百分比
而不是過去十數年的表現
美股未來值多少錢呢
在美國債務高企和通脹之下
國債利息亦都被抽高
也就是投資在國債的回報更高
那如果我是投資人
既然美國國債的風險小這麼多
回報也是高了不少
為什麼還要投資在高風險的股票上呢
所以市場要證明
這麼貴的美股估值的難度就更高
根據Bridgewater的模型
美國公司每年需要交出
7%的每股盈餘EPS的增長
才能給回投資人一個合理的風險溢價
也就是比起國債收益率高出至少4%的回報
才為合理
相較於其他國家的市場
投資人只需要2%的股票回報率
也就是美國的一半
就能合理化比起國債高的風險
所以對我來說
美股的問題更是估值過高
和風險溢價的問題
所以作為投資者
不應該全部投資在單一的資產
而是審慎、有彈性、有策略地做資產配置
當然要保留美股的比重
特別是高品質的科技企業
但是就不要太集中
可以分回部分的資金到其他市場
包括估值較低
增長潛力仍未完全反映的地方
如亞洲和新興市場
除了股市以外
黃金和加密貨幣
亦都可以對美元貶值
或是股市估值過高等等的風險
平衡風險
上次這段影片已經有說過
或是像剛才我提到的定期存款投資
貨幣基金
或股票基金、債券基金等等
如果你想一站式地投資這些資產
可以考慮Syfe這個平台
Syfe在香港和新加坡
都有牌照
全球擁有超過25萬個活躍用戶
集團合共管理
超過100億美元的資產
Syfe現在給我們的
RainIsHere觀眾獨家優惠
當你存入一萬元的時候
就會有兩百元的現金回贈
五萬元就有五百元的回贈
入得越多回贈越多
優惠連結就在下方
不過也不可以否認
美國科技第一的地位
也在受環球的挑戰
NVIDIA黃仁勳亦都明確指出
中美人工智能的發展
兩者差距是極近
而美國的7間科技巨頭
已經佔了整個美股
S&P500指數超過三成
市場對它們有極高的期望
不單止要創新
還要持續帶來這個利潤
先可以帶動整個大盤
而科技股的市場風險更高
所以投資者對它們每年的
每股盈餘EPS的增長要求
其實是7-15%
才能支撐回它目前的股價
人工智能與科研
就不僅僅是對科技股上面的優勢
對我來說
要將這個美股例外的神話
繼續延續的話
除了科技公司的發展
也要考慮其他的產業
如醫療、零售、製造、運輸等
可不可透過科技
帶來這些邊際效益呢?
大家都看到中國的人工智能
也都追趕緊上來
那一個國家
可以最有效的這樣利用科技
推動它們整個國家的生產力
再轉化為整個經濟體的實際利潤呢?
這一個問題才是我們作為投資人
最應該著眼的重要地方
留言告訴我
你還會投資美股嗎?
A會
B不會
好,今日我就分享到這裡
下次見
再見
Analytical Tools
Create personalized analytical resources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