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大升背後一大風險⚠️ 債市崩盤恐歷史重演?😱 你應該擔心嗎? [中文ENG] #美國 #美股 #美債 #日本經濟 #英國經濟 #全球經濟 [中文ENG]
Loading YouTube video...
Video ID:xsvAQ82i1dA
Use the "Analytical Tools" panel on the right to create personalized analytical resources from this video content.
Transcript
這些曾經被所有人視為最安全的金錢
現在都在動搖
在特朗普明目張膽地對聯儲局施壓改組減息
有一件事是震撼整個金融市場
不是股災
而是美元大跌
美元在今年裡面,經歷了50年以來最快的下跌速度
但更大的問題是
不只是美元跌
另一個被瘋狂拋售的
還有美國國債
這樣即是代表什麼?
代表投資者正在拋棄一個
長久以來世界上最安全
最多人相信
最多人買的資產
可能你會在想,美元、國債關我什麼事?
但歷史告訴我們
這些拋售最後都會波及到普通人
1994年全球債市暴跌
美國橙縣都申請破產
學校關閉,退休金減少
投資人沒了1.5兆美元
1998年,俄羅斯債券違約
全球基金爆倉,股市單日暴跌20%
2009年,歐債危機
希臘破產,失業率27%
歐洲股市蒸發了近千億美元
這些市場的震盪,最後會反映到我們的退休金
房屋貸款
公司利潤
甚至是我們的工作
為什麼投資者不再相信這些最安全的存款呢?
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
它們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投資者有什麼要注意呢?
股市又創新高,股票升到...
嘩!貴到不敢入市,
每晚在那裡抱怨沒入市
還要貨幣又跌,債市又那麼動盪
真是想破頭,都不知道怎麼做好
這個時候,英國的iFAST Global Bank就幫到手了
iFAST是受英國監管,母公司在新加坡主版上市
想看定一點才入市?
但是錢就這樣放在那裡不就浪費了?
iFAST現在的活期年利率高達2.9%(AER 浮動利率)
定期更高達3.55%(AER)
沒有最低存款要求
未用的外幣都可以透過定存,鎖定高息回報
同時又可以避開市場的波動
就算你人不在英國,沒有英國住址證明和身份證,都可以開戶
例如你在香港可以用香港的護照和地址證明
我自己是韓國居民,也可以開到戶口
我用了iFAST已經一年多了,看著他們的APP升級了很多
現在一個APP搞定所有的開戶手續,不用使用電腦
平台有齊港元、人民幣、美元、歐元、英鎊等等8隻貨幣
而且所有的iFAST存款都受到英國的FSCS高達8萬5千英鎊的保障
如果你人在英國,你還可以申請扣帳卡
在海外消費取錢
現在他們在做限時優惠
“2%的海外消費現金回贈”
所以就算你回香港探親旅行,都可以用這張卡
照樣有現金回贈
如果你有興趣開戶,可以點擊下面的RainIsHere的專屬連結
這個場景,我們其實是見過的
2022年9月23日
英國首相Liz Truss上任不到一個月
就推出半世紀最大規模的減稅控制超預算的巨額開支
市場被這個赤字嚇到瘋了
英鎊單日貶值去到歷史新低
英國的國債市場也崩潰
一個月裏,股市和債市一共蒸發了至少5千億美元
最後英倫銀行在養老金基金直接崩潰前
緊急用了650億的英鎊,自己買回國債救市
49日
Liz Truss成為英國史上任期最短命的首相
沒錯,貨幣崩潰,國債崩潰
是可以逼到一個國家的領袖下台的
今年5月,穆迪將美國的信用評級從AAA降到AA
這是美國在超過100年以來首次沒有了這個完美的AAA評級
結果美元一直下跌,美債拋售加速
債券拍賣愈多,參加拍賣的買家就愈少
更嚴重的是,這個情況不單止是美國出現
而是全球債市同步崩跌
英國、日本、歐洲、澳洲債價急跌
債息升到它幾十年來的新高
要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先要知道債券是什麼
債券即是借錢給政府或公司
債券有不同的年期
譬如我們借錢給美國政府
可以選擇一個月、一年
或者十年、三十年等等不同的時間
要它還錢給你
十年以上就是所謂的長債
政府作為債仔
要定期還固定的利息給債主,即是國債的投資者
時間到了,還要還本金
借錢出去,最擔心的就是債仔還不起錢
所以借錢的年期越長,債主還不起錢的風險就越高
哇,借你這大一筆錢這麼久
誰知道你十年後會不會沒錢還呢?
那這樣吧,你多給我一點利息,我就借你久一點
所以長債的風險越大,回報當然就越高
債券的價格和利息是成反比的
即是利息升,債價跌,利息跌,債價升
所以當債息衝頂,即是代表政府借錢的成本大幅增加
而這些支出就會放在政府的收支賬簿裏面
這個洞就是財政赤字
美國政府過去12個月的赤字就是1.9兆
那要怎樣填這個洞呢?當然就是借錢了
所以這麼多年來,赤字其實就是美國國債的總數
債券有三個基本元素
面值,即是到時會還的本金
息率,即是每年固定要支付的利息
到期日,即是何時還本金
譬如美國政府發行一張1萬元的債
息率就是5%,
5年後到期
投資人每年收500元,到期就可以拿回1萬
但在市場上,債券的價格其實是會波動的
債價如果一直這樣跌下去
兩年後,有人就可以用9000元買到同樣的債
他的實際回報率就更加高了
收益率變成5.5%
甚至在到期的收益率變成8.9%
這樣對美國政府來說,當然是壞消息
即是代表他要給更高的利息,差不多約9%
才可以找到人家買他的債
這樣會推高政府的支出,加大赤字
最後還要靠發更多的債來填補這個大洞
美國政府最新的債務利息是1.13兆美元
佔2025年的政府總支出已經是17%
而這個不只是美國的問題
最近一個不尋常的數字
令到全球金融市場非常不安
這個就是10年期的國債息率
聯儲局在對上8次的減息週期裏
10年期的國債息率都會回落
但這次不一樣
由去年開始的減息週期裏
長債利率反而是向上
維持了35年的公式反常
怎樣令到投資人更加擔心?
這個公式就解釋到
如果這杯水是名義殖利率
即是你表面看到的利息回報
譬如債券年息5%
紅色就是通脹預期
即是你們覺得未來的物價會升多少
譬如2%
扣除了通脹之後
我們真正賺到的回報
就是藍色這個
即是實質利率
想像下你今天有100元
麵包現在是10元一個
但下一年這個麵包就會升到11元一個
你把錢借給人
只拿到2%的利息
即是102元
但麵包又貴了
要11元一個
你只可以買到9個麵包
比今天還少
當然你就會這樣想
不行
如果要我借錢出去
至少都要11%以上的利息
我才願意借出去
所以作為投資者
你就要求更高的回報
因為你怕通脹會吃了你的錢
大家都不想做賠錢的生意
所以他們就會要求債
給更高的回報
去補償這個風險
這個額外要求的回報
我們叫它通脹風險溢價
美國、英國、日本的通脹
到現在仍然未達到政府的目標
而亦都是這個額外的補償
全球國債的拍賣
就變得非常慘淡
沒有人買
唯有再推高利息
即是說
這麼多國家的財政黑洞
亦都會越來越深
特朗普推出這個又大又靚的法案
將會令到未來十年裏面
聯邦政府的赤字
增加3.4兆美元(口誤)
這個法案大力增加了國防開支
大幅減稅
問題是
美國已經借下很多錢
美國的債務對GDP比率
最新的比率是123%
已經高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水平
而他們過去一年
已經錄得1.9兆美元的赤字
這個法案足以令到
他們的赤字佔GDP比例
30年之後增加41%
即是說
這個法案根本就是在
入不敷支的政府裏面火上加油
全球這麼多國家的政府債務
在過去20年都不停地上升
所以火上加油又怎止是美國呢?
發達國家的經濟體的債務比例
20年上升44%
而發展中的國家更加上升77%
不停發債
但是外國投資者持美債的比例
在2010年之後不斷地下跌
不是他們買得少
而是美國大量發債
他們的借錢速度
遠遠大於外國投資者的需求
問題來了
美國繼續借錢
又不夠多人買他的債
當然要提供更高的利息
才可以吸引買家
我們一起看看
這個全球央行的儲備圖
相比起美國國債USTS
外國央行現在是在用50年以來
最高的速度去買入黃金
而不是買國債
那麼多國家除了他們的胃口轉向黃金
過去幾年以來
疫情的時候
他們全球大量地印錢
所以現在為了
讓他們的資產負債表正常化
其實每一個國家都在做縮表
日本、英國和美國、歐洲
都在結束這個量化寬鬆的政策
減少甚至是停止買債
想學多一點可以看回這些影片
裡面有詳細教了
當然每一個國家的情況都有點不同
譬如日本
他有他獨特的資金回流效應
長達三十多年
日本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投資者之一
日本以前長期是零利率
錢賺不到利息
於是這些日本資金
就大舉買入美國債
歐洲股、美國股
成為全球最大的投資者
但是現在故事就反轉了
日本在上一年正式結束負利率政策
日債息升
即日本的錢開始回流
保險公司
養老基金
國內銀行
都開始加碼日債
日本一直都是全球最大的買家
現在這個金主突然間縮手
長期利率更加容易上升
令到本身已經是高估值的股票
更加高風險
為什麼剛才所說的
全部都和股票投資者有關呢?
我再講多一點
股票的估值其實就好像做分數
Cash flow現金流
即是每年公司可以賺到
派到的現金流
而R 即是折現率
裡面通常是有無風險的利率
加上公司風險溢價等等
是不是好像說得很複雜呢?
不要緊
我簡單一點解釋給你們聽
這個所謂的無風險利率
即是美國國債利率
又或者通脹風險上升的話
股票就會變得沒那麼值錢了
譬如國債利率是3%的時候
Rain公司的回報如果是7%
看來就很吸引
多了一倍以上
但如果國債利率升到5%
Rain公司的回報不變的話
Rain公司的股票
就會變得不吸引了
投資者就會這樣想
咦?我買Rain的股票
又要有升跌的風險
但我買國債
5%回報是最穩妥的
本金也一定保證拿得回來
一比較之下
Rain公司的回報
當然就沒那麼好
投資者不再願意出這麼高的價錢
去買Rain公司的股票
Rain公司股票的估值
也都會下跌了
同樣道理
如果我們認為未來的通脹會升
Rain公司的回報不變的話
實際上你的回報
就會被通脹吃了
所以Rain公司股票
它的估值也都會下跌
即是股票下跌的風險又高一點
所以對一些本身已經升了很多的
高估值的成長股
或者科技股的影響最大
投資者要小心風險
想學會自己做這個估值模型
分析股票的話
可以看看我們的課程連結
這場債市風暴
其實不是一堆冷冰冰的數字
每一次美元或者國債出事
最後都會回到我們的生活裏面
退休金減少
樓按的利息上升
借錢變得更加貴
公司要減低成本
甚至影響到我們的工作
所以投資者絕對不可以再用
最安全的
當然是美元、美債這個舊思維了
持有不同的資產
譬如黃金、股票、債券
甚至是一些新興的資產
加密貨幣
都可以幫你達到這個分散風險
平衡你自己的資金分配比例
就是最穩妥了
今天很感謝iFAST Global Bank贊助這段影片
老實說
它是我用過最容易開戶的離岸戶口
不像傳統的銀行
要到櫃檯搞很久
人在韓國還是香港
都沒有問題
全部網上搞定
開個戶口用來調配資金
賺一下利息都好
如果你有興趣
可以看看資訊欄連結
Analytical Tools
Create personalized analytical resources on-demand.